古琴丝弦:不应消失的美丽
文/许 毅
数百年来丝弦的兴衰史中才有答案。在宋代以前,丝弦多由琴人自制。北宋以后,各代琴家更是在制弦上各有心得。此外,也出现过少数丝弦作坊。最著名的是
明代杭州一家叫回回堂的作坊,坊主李世英制出的丝弦,品质极佳,如冰丝天然凝结,称为“冰弦”,被指定为内府贡品。于是自明清以降,琴人置弦皆以杭州回回
堂为上上之选。然而,传至300年后的道光年间,李氏一脉因无子承嗣,制弦技艺竟然就此失传。其弟子沈轶先、鲁文荣继续以回回堂为品牌生产琴弦,虽然还是
当时最高水平,但质量已距冰弦远矣。及至抗战爆发,1939年,唯一发售“回回堂琴弦”的杭州老三泰号停业,制弦技艺失传,琴人在国内已无弦可买。直至今
天,“回回堂”和“冰弦”仍是无数琴家永远的乡愁。
无弦可用的琴人思谋重续前弦。苏州著名的今虞琴社琴家吴景略、张子谦、庄剑承,找到苏州制弦高手方裕庭,据古书记载制弦之法,共同参研摸索,经过无数
次试验,竟成功恢复了古丝弦工艺,制出了风靡一时的“今虞琴弦”。此后数十年间,方裕庭是全国唯一的古琴弦生产者。文革期间,华夏大地难闻琴音,丝弦生产
受到一定影响。但至少供求矛盾不太突出。但文革后,古琴逐渐复兴,丝弦需求量不断提高时,仅靠方裕庭一人生产已供不应求。更由于由于优质丝源不稳定、生产
方式难以规模化等原因,丝弦的生产始终处于艰难维系的状况。无弦可用的国内琴家,只好研究突破之道。
随着钢弦的普及,传承数千年的古琴文化正在悄然嬗变:为了适应钢弦的特性,古琴的琴体结构需要调整,引发古琴的斫制方式改变,同时,琴曲的打谱演奏、
琴人的交流,乃至琴学的研究等都随之变化。丝弦一支的文化命脉越来越难以接续——今日之爱好古琴的年轻人,只见钢弦,不知丝弦,对丝弦之音闻所未闻,更遑
论对丝弦文化有所知了。
选择钢弦,还是丝弦?对琴家来说,不仅是一种个人好恶,还意味着一种文化态度。一众新老琴家,一面为丝弦的没落而痛心不已,但为了古琴的普及推广和继
承传承而不得已采用钢弦。琴家吴兆基甚至研究出一种“偏锋”演奏方法来回避其钢弦的金属噪声。当然,也有一些老琴家倔强地坚守着古琴文化的“道统”。
对他们来说,指尖触摸与天然蚕丝相亲的的绕指之柔,在拨弄之间与天地相接、与历史气息相通的沧然悠长之气,是冰冷无生命的钢弦永远无法取代的。香港的蔡德
允、北京的李璠、郑珉中先生,始终坚持琴必丝弦。对其门下也严格要求。琴界许多有识之士,都有志于传统丝弦的恢复和普及,接续传统古琴文化。远的如吴景
略、庄剑丞、查阜西,近的如成公亮、龚一、黄树志、汪铎,衮衮诸公,都为之前赴后继、殚精竭虑。其中,有一位叫唐士璋的美国琴家,20多年坚持热心为丝弦
推广奔赴呼吁。他把《太音大全全集》里的造弦方法翻译成英文放到网上,与全球古琴爱好者分享交流。而黄树志先生更是亲力亲为,数十年来亲身实践于制作、推
广丝弦,他在潘国辉的帮助下试验研制出“太古丝弦”,并经不断改良,品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。他们这些努力,其发愿纯粹朴素:即让丝弦文化不致于在钢弦的
冲击下失去传承,彻底遗落。
然而,丝弦发展的前景,仍然是不容乐观的。当前,国家对优势丝源实行垄断性控制,使个人难以获得制弦良材,制弦失却物质基础。更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丝
弦制作工艺繁琐、周期长、成本高,又无市场支撑,导致质量不稳、产量低微。国内唯一制丝弦大师方裕庭去世后,仅其小徒弟潘国辉传承衣钵。今天,市场上公开
发售的丝弦品牌极少,除了香港著名琴家黄树志的“太古丝弦”、潘国辉的“今虞丝弦”、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“虎丘”牌丝弦,以及常州“泠月斋”出品的“吴
声”牌丝弦等了了几家。这些品牌的琴弦质量虽各有千秋,但其技术工艺渊源,皆源出方裕庭、潘国辉一脉。潘国辉“每年只做二三百副,大多数被香港和台湾的琴
家买去。”如果不是一干香港、台湾琴家的刻意维持,丝弦技艺恐怕早已音断弦绝。如今,潘老已年近七旬,尚无正式传人。香港的黄树志也年界高龄。把两岸三地
的老专家全部算上,世界上掌握传统古琴丝弦制作秘密的人,不到5人。传统丝弦技艺传承,已是汲汲可危。
一般情形之下,如果不是长期的口授亲传、身体力行,要掌握高品质丝弦的制作工艺几乎是不可能的。然而,凡事皆有例外。当年的“回回堂”第一代坊主李世
英虽无师承,却能制出千古仰慕的冰弦。似乎是为了证明这一点,在京华喧嚣之地,无桑无柘所在,却出了一位叫素心的奇女子。她从精研丝弦古籍秘法入手,几乎
凭一己之力,在各方因缘际会之下竟恢复了丝弦制作工艺。琴友评价其弦品质已接近失传数百年的“冰弦”。京城各名琴家试弹后,纷纷叫绝。大洋彼岸的唐世璋先
生在纽约琴社拿到此弦后惊异不已,“在没有潘国辉、黄树志指导的情况下,竟然有人能制出高品质丝弦。”唐世璋先生为爱琴张上新弦反复弹奏之后,喜出望外,
大加赞赏:“用你们的丝弦时我都可以不弹琴曲,只是弹奏一个单音,之后静静地享受这张古琴美妙的声音。”素心身为居士,爱好古琴,制弦本为己用。然则,琴
友们却不许她独享此等的“天物”。在大家催促鼓励下,素心不得已而入世,以制弦为修行,开始着手推广其“素心琴弦
”,也算是为这场场丝弦文化的救赎,增添了一份新的希望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